文创网 > > 案例 > 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来源:https://www.wenchuangw.com 时间:2024-05-0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文学与绘画的区别与相通

文学以语言符号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绘画以线条、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由此构成二者的区别。

文学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彼此之间存在着形态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清楚地表现在二者塑造艺术形象使用的媒介符号的不同。德国学者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对诗(文学)与画的界限做过专门的论述:“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 [①] 绘画用的是“自然符号”即形体和颜色,文学用的是“思想符号”即语言。莱辛认为,因为绘画用的是自然符号,所以它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静态的事物;而文学用的是语言符号,因此适合于表现前后持续的事物,即动态的事物。莱辛的观点揭示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区别。文学通过语词这种抽象的“思想符号”来充当艺术媒介,而“任何词(语言)都已经在概括” [②] ,所以,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色彩、线条、形体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文学与绘画之间既有差异性,同时又有共同性,是可以相通的。例如古希腊西蒙尼底斯(Simonides,556~496 B.C.)就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宋代苏轼也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们的意思都在强调文学与绘画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诗与画的相通集中体现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和配合。绘画的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作用于诗可以使其增强形象性;文学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影响到绘画可以使其获得画意的深刻表现。诗可以转化为画,画也可以转化为诗。中国艺术历来讲究“诗情画意”,诗情可以转化为画意,画意也可以转化为诗情。诗情和画意之间的互动、转化和配合,可以塑造出更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如宋代画院考试时就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为题,要求考生在绘画的二维空间画出时间,画出诗意。一考生以夕阳和野花为背景,画一书生骑马缓缓走来,几只蝴蝶围着马蹄飞舞。这就把“归来”的动态,和富于诗意的“香”都通过画面体现了出来。老舍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白石老人在画中以奔流的泉水中嬉戏的蝌蚪生动地传达出了诗意。

其次,小说与绘画都属于“再现艺术”,它们的相通体现在小说可以表现绘画性。波斯彼洛夫认为:“在各个时代的文学里都能看到作家与画家在风景画、室内装饰、静物写生、肖像画等方面的特殊竞争。” [③] 小说具有绘画性,在于小说自身的特点。小说可以把心理世界转化为物理世界,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样的描写使“悲凉”这种内心情绪体验以一种物理对象的画意方式被读者所把握。小说还可以将想象的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在对人的内心幻想的展示上,小说比绘画更胜一筹,因为小说描写的“画”具有一种间接性,它是通过欣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而实现的。

小说之画的独特性,决定了小说的描绘有其自身的规律。第一,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简练。小说中的画面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呈现,而一旦冗长的描绘打破了印象的完整性,想象便会失去作用。所以,小说中描绘性的词汇应单一、简洁。如鲁迅在《祝福》中对老年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没有面面俱到的刻画,没有重复的形容,寥寥数语就使读者对这个饱受封建势力摧残的女人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第二,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与人的感知相结合。如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的一段描写:“……寒冷的冬风就带来了一片片阴沉沉的乌云,接着,无孔不入的雨点就噼噼拍拍地落下来。再到户外去活动是绝对不可能了。”小说中的“物”如“寒冷的冬风”、“乌云”、“雨点”都是通过人物的感知而显现出来。同时它诉诸读者的整体感觉而不仅是单纯的视觉,这样就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体验它,而物质的画面也就进入了读者的审美视野。第三,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带有情感因素。正如老舍所说:“小说是些画面,都用感情串连起来。画面的鲜明或暗淡,或一明一暗,都凭所要激起的情感而决定。” [④] 感情既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兴趣,也决定着被描写客体的“清晰度”。由于感情的沟通,便使小说的画面亲切感人而且清晰可见。

二、文学与戏剧的区别与相通

戏剧是综合多种艺术因素的舞台表演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没有戏剧的直观性和剧场性。但同作为再现艺术,戏剧对文学主要是小说的渗透又是必然的,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可相通。

小说与戏剧这两种艺术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效果的不同。正像美国戏剧家乔治·贝克在《戏剧技巧》一书中所指出的:一方面,从审美表现上来看,“大多数小说里,读者好比是被人带领而行的,作者就是我们的向导”。而在戏剧里,“就剧作者而言,我们必须独自旅行”。这就是说,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建构时空情境等表现手段来确定文本的情感基调,以此来引领读者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而在戏剧里,作者是隐形的,观众要通过直观舞台上人物的对话、行动和冲突,由自己对人物和剧情做出判断。另一方面,从审美效果上看,“小说通过视觉诉诸读者的智力和各种情感。戏剧则同时诉诸视觉和听觉,布景、灯光和服装,这使得在小说中许多绝对必要的描绘成为不必要。” [⑤] 小说的形象要通过具体描绘,调动读者的智力和情感靠想象来完成;而戏剧的形象,只要观众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就可以尽收眼底。

但文学与戏剧的联系却非常密切。塞米利安指出:“小说是在同戏剧相同的总的原则上建立起来的。” [⑥] 别林斯基也指出,在小说中既有抒情诗的成分,也有戏剧因素。

首先,小说与戏剧的共同要素是人物和情节。无论在小说里还是在戏剧中,都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有一个由人物关系构成的故事情节来支撑整个作品。小说与戏剧同为艺术领地中的再现艺术,按照因果逻辑所构成的故事情节,能够展示出生活的内在必然性和社会风貌。因此小说与戏剧都会借助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来反映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独特社会境遇。小说与戏剧中情节的区别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一个叙述者讲述出来,而戏剧的故事情节是由演员扮演的人物在舞台上演绎出来。

其次,小说主要从“对话”汲取了戏剧的长处。对话可以说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家凭借巧妙的对话,不仅可以营造出戏剧的特质——矛盾冲突,而且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关系的变化。因而,小说向戏剧的靠拢,主要是向对话技巧的借鉴。那么,小说家怎样才能通过对话来获得戏剧性呢?一般认为对话要准确,但仅有准确是不够的。关键是小说中的对话要能够泄露出对话双方的复杂心理。

再次,小说通过借鉴戏剧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戏剧是一种“直观”艺术,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戏剧的表现形式使得欣赏主体直接面对某个场面,从而能直接体验到这一场景中人物的感情和具体处境。当现代小说家摆脱了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借鉴了戏剧这种场面直呈的技巧,现代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就超出了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并有效地与戏剧相相通。如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通篇由一位青年军人“我”和一个过路逃难的老人的对话构成,开头一段是青年军人视野中的一个场面:“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看这段描写,读者仿佛在欣赏戏剧中的一个场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个场面不仅象实际生活一样自然,同时,其中包含的意味无限深远,战争带来的灾难,老人的困境和命运尽在场面之中,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可有多重解释。由此可见,对于表现难以捉摸的情绪,人物内心的紧张,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处境,戏剧场面是最经济的表现手段,小说因此而获益。

三、文学与影视的区别与相通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读者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⑦]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狄更斯早在电影艺术发明之前就掌握了这一技巧。” [⑧] 小说这段文字的叙述充满视觉感,稍作修改就能成为一种标准的电影展示。可见文学的叙述文字在手法上存在一种电影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中的“电影性”。

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场景是在同一地点和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具体事件。影视屏幕上的场景是直观的。小说中的叙述场景,是要通过描绘一种如影视般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身所见所闻一般。这也正是文学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语言符号,而要去塑造具体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像塞米利安所说:“技巧成熟的作家,总是力求在作品中创造出行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的客观印象,有如银幕上的情景。” [⑨] 银幕上的视觉情景是镜头的切分和组合,小说中的场景是对一个具体视觉对象的语言叙述。语言符号叙述的场景虽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审美感官,但语言的所指意义,可以使符号同与之相应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时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意象。正因如此,以叙述场景为单元的小说文本内在地具有一种电影中的情景要素。当这种要素在现代小说的叙述语言中通过具体描述手段得到强化和凝聚,并与某种情绪色调相融合而构成场景的“氛围”时,小说特具的那种电影因素便得以凸现和放大。

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⑩]

综上所述,文学在与绘画、戏剧、影视的相通中,通过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促成了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从绘画中汲取“画意”而塑造出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从戏剧中借鉴“对话”和“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从影视中吸收叙述场景的“电影性”而使自身的叙述充满视觉感。总之,在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中,文学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更具魅力。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从影视诞生至今,可以说一直都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与困扰。(除实验片与纪录片外)并且就近一两年来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原著的发行量大增,获得更多的读者。小说《菊豆》、《妻妾成群》、《万家诉讼》,改编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原小说作家刘恒、苏童、陈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出版界同样尝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带给他们的甜头,总是精心策划,选择某一部可能引起轰动的电影或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同步发行文学作品,效果颇佳。像电视剧《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文学本也在各大城市书店、书摊显著位置销售;电影《天下无贼》放映的同时,影院里就在售卖同名小说。即使一些小说作品在拍成影视剧之前,发行业绩也不错,像《雍正王朝》、《抉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产生巨大轰动后,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

具体来说,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编剧可选择的题材越来越少,这与政策和编剧可发挥想象余地有关系。政策对影视作品的束缚,阻碍了文学对影视的促进作用。但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给许多文学作品带来了机会,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学作品得改编可能要比编剧绞尽脑汁声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创要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当然这要刨除拍摄水平)

二、市场越来越挑剔。

具体地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影视制作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实归根结底的因素是市场越来越好了。提高制作水平就意味着制作公司要花大的经历投入到剧本上,并且就近两年来说,许多公司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关注上,就我所知众多公司都购买了部分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这主要的因素在于网络关注的目光多,网络点击率高,改编费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结缘等。

在文艺大家族中 ,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 ,诞生之后 ,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尽管有不同之处 ,但相同之点更多 ,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探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特征。一、影视艺术的特征前苏联著名导演吉甘认为“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蒙太奇”、“综合性”是电影的基本特征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镜子式的反映自然”。还有人认为 ,“音响性”、“大众性”、“造型表现力”也是电影特征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问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戏剧借用手法 ,于是有人把电视剧与舞台剧等同起来 ,认为电视剧是话剧艺术的发展。当电视艺术走出演播室之后 ,开始向电影靠拢。于是 ,有人又把电视与电影等同起来 ,称其为“小电影”。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 ,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一 )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 客观现实就存在于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的统一之中 ,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 ,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 ,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但是 ,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的特点和在胶片上成像的特点 ,要在银幕上表现出运动来 ,必须用一连串闪现的静止画面。也可以说 ,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它物质化了 ,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观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 ,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 ,时间感就短 ,信息量少 ,时间感就长 ;节奏变化强烈 ,时间感就短 ,节奏变化缓慢 ,时间感就长。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二 )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 ,用画面来塑造形象 ,但没有声音 ;音乐 ,则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但缺少画面。古代人们便幻想能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 ,创造出声画相融的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 ,使人们将幻想变成现实。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 ,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 ,要考虑画面的安排 ,关注画面美 ,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美。中国电影《沙鸥》在“圆明园废墟”一场戏后 ,排球运动员沙鸥在枫树林走着 ,却响起了球场上的呐喊声和击球声 ,反映出沙鸥渴望重返球场的急切心情。声画结合 ,使形象更为真实 ,更为丰满 ,更具立体感。影视的声画相融 ,贵在有虚有实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间接形象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影视的声画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林则徐》在展现林则徐与邓廷桢江头送别那场戏 ,虽然是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中脱胎而来 ,但是 ,电影艺术家通过展示邓船渐驶渐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 ,以及画外传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 ,构成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现综合性其他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从某一个方面加以表现 ,而影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则是“综合式的” ,从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电视艺术的进程中 ,影视在创作手段、造型手段、声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营养 ,从而使影视成为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复杂的统一体。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艺术 ,汲取了声学、光学、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 (包括雕塑 )的艺术造型特征 ,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 ,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 ,均给影视艺术的画面创造以丰富的艺术养料。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音乐那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 ,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文学之溶入影视 ,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 ,细节的描写等方面 ,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影视从表演方面从戏剧那里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后来 ,又吸取了布莱希特的“表现派”的表演理论。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 ,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也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影视与戏剧相比较 ,其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戏剧的综合是一种间接的综合 ,而影视综合是一种直接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片面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外在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内在的综合 ,是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了融汇化合之后形成了新质的综合。影视是综合的艺术 ,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 ,综合性并不是大杂烩 ,而具有***性 ,影视早已是成熟的艺术。(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 ,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实录 ,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时间的完整统一 ,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 ,到了 5 0年代 ,宽银幕电影问世 ,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 ,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 ,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了拍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电影工作者选择了一块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开阔地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在工兵营的协助下 ,在场地上布置了 6千个炸点 ,安排了 5百辆汽车 ,30多门火炮 ,2 0多辆坦克 ,10 0多匹战马 ,还有汽油桶、骡马车等等。为了表现分割包围廖耀湘兵团的宏大场面 ,他们动用了 1万 6千多人扮演敌我双方的军队 ,动用了 5台摄影机 ,从而一气呵成 ,重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辽沈战役》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从技术手段的还原性和视知觉满足的角度来看 ,影视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尔说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样 ,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感。”又说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于恢复物质实现的原貌的手段。”<2 >电视也与电影一样 ,用镜头真实地纪录生活。电视连续剧《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观众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 ,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 ,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一 )银屏意识电影、电视与戏剧三类艺术样式 ,它们都要给人以视觉形象。但由于展现形象的方法与场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戏剧演出 ,观众与舞台保持一定距离和不变的艺术视角。而影视艺术则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来展现镜头 ;又可用前后、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形象。时间上也可相对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视艺术之本的影视文学 ,要具有自己的时空观和银屏意识 ,为银屏提供鲜明的可视形象 ,适合影视镜头再现。银屏意识 ,是影视剧本的重要内容。劳逊说过 :“电影剧本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文学活动过程。购买下来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剧本或一个短篇小说 ,也可能是一个大纲式的原始电影故事。这种原始材料 ,为了便于电影化 ,通常是先改写成一个‘分场便概’或‘分场大纲’ ,这仍是叙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两千字 ,也可能长到五万字 ,目的是发掘把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可能性 ,并作为将来写电影剧本时的基础。”<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剧本或小说的文学特性 ,还不适应影视剧本的特殊要求 ,因为它还没有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特点 ,所以 ,必须将文学性和银屏意识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优秀的影视剧本。

(二 )鲜明的动作性戏剧要求矛盾冲突。影视作品除需要矛盾冲突外 ,还需要活动的画卷。这两种艺术都需要动作性。但是戏剧由于舞台的局限 ,为了清楚地表达 ,有时在动作之外还需加些台词。如演员已作擦泪动作 ,但旁边的角色还补上一句 :“怎么 ,你哭了 ?”影视可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反映对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话剧更能发挥行动的美感作用。有时无声无息 ,反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 ,影视艺术的时空大为拓展 ,给人物提供了广阔的动作天地。因此它的动作比戏剧要更为丰富多彩。戏曲里的动作 ,如果写进影视剧本中 ,必然要显得夸张而缺乏真实性。比如在电影中 ,描写祥林嫂寻死觅活不肯嫁贺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贺老六的诚朴所感动而心回意转时 ,只用了一个祥林嫂慢慢接过贺老六倒给她的一碗水的动作 ,就完成了。如果将此动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将大大缩减 ,因为没有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与贺老六之间感情的交流 ,作为台下的观众 ,是很难看到的 ,自然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视剧本必须有动作转化提示 ,方能搬上银屏。

(

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从影视诞生至今,可以说一直都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与困扰。(除实验片与纪录片外)并且就近一两年来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原著的发行量大增,获得更多的读者。小说《菊豆》、《妻妾成群》、《万家诉讼》,改编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原小说作家刘恒、苏童、陈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出版界同样尝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带给他们的甜头,总是精心策划,选择某一部可能引起轰动的电影或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同步发行文学作品,效果颇佳。像电视剧《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文学本也在各大城市书店、书摊显著位置销售;电影《天下无贼》放映的同时,影院里就在售卖同名小说。即使一些小说作品在拍成影视剧之前,发行业绩也不错,像《雍正王朝》、《抉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产生巨大轰动后,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

具体来说,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编剧可选择的题材越来越少,这与政策和编剧可发挥想象余地有关系。政策对影视作品的束缚,阻碍了文学对影视的促进作用。但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给许多文学作品带来了机会,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学作品得改编可能要比编剧绞尽脑汁声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创要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当然这要刨除拍摄水平)

二、市场越来越挑剔。

具体地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影视制作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实归根结底的因素是市场越来越好了。提高制作水平就意味着制作公司要花大的经历投入到剧本上,并且就近两年来说,许多公司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关注上,就我所知众多公司都购买了部分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这主要的因素在于网络关注的目光多,网络点击率高,改编费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结缘等。

就我看来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也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以上两点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一下,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影视的长久发展,能不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目前来说我的看法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后呢……唉……以后再说吧!

这是什么时后写的,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可见时间过得多快啊……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在文艺大家族中 ,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 ,诞生之后 ,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尽管有不同之处 ,但相同之点更多 ,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探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特征。一、影视艺术的特征前苏联著名导演吉甘认为“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蒙太奇”、“综合性”是电影的基本特征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镜子式的反映自然”。还有人认为 ,“音响性”、“大众性”、“造型表现力”也是电影特征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问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戏剧借用手法 ,于是有人把电视剧与舞台剧等同起来 ,认为电视剧是话剧艺术的发展。当电视艺术走出演播室之后 ,开始向电影靠拢。于是 ,有人又把电视与电影等同起来 ,称其为“小电影”。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 ,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一 )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 客观现实就存在于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的统一之中 ,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 ,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 ,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但是 ,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的特点和在胶片上成像的特点 ,要在银幕上表现出运动来 ,必须用一连串闪现的静止画面。也可以说 ,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它物质化了 ,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观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 ,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 ,时间感就短 ,信息量少 ,时间感就长 ;节奏变化强烈 ,时间感就短 ,节奏变化缓慢 ,时间感就长。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二 )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 ,用画面来塑造形象 ,但没有声音 ;音乐 ,则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但缺少画面。古代人们便幻想能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 ,创造出声画相融的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 ,使人们将幻想变成现实。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 ,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 ,要考虑画面的安排 ,关注画面美 ,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美。中国电影《沙鸥》在“圆明园废墟”一场戏后 ,排球运动员沙鸥在枫树林走着 ,却响起了球场上的呐喊声和击球声 ,反映出沙鸥渴望重返球场的急切心情。声画结合 ,使形象更为真实 ,更为丰满 ,更具立体感。影视的声画相融 ,贵在有虚有实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间接形象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影视的声画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林则徐》在展现林则徐与邓廷桢江头送别那场戏 ,虽然是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中脱胎而来 ,但是 ,电影艺术家通过展示邓船渐驶渐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 ,以及画外传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 ,构成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现综合性其他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从某一个方面加以表现 ,而影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则是“综合式的” ,从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电视艺术的进程中 ,影视在创作手段、造型手段、声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营养 ,从而使影视成为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复杂的统一体。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艺术 ,汲取了声学、光学、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 (包括雕塑 )的艺术造型特征 ,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 ,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 ,均给影视艺术的画面创造以丰富的艺术养料。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音乐那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 ,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文学之溶入影视 ,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 ,细节的描写等方面 ,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影视从表演方面从戏剧那里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后来 ,又吸取了布莱希特的“表现派”的表演理论。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 ,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也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影视与戏剧相比较 ,其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戏剧的综合是一种间接的综合 ,而影视综合是一种直接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片面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外在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内在的综合 ,是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了融汇化合之后形成了新质的综合。影视是综合的艺术 ,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 ,综合性并不是大杂烩 ,而具有***性 ,影视早已是成熟的艺术。(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 ,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实录 ,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时间的完整统一 ,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 ,到了 5 0年代 ,宽银幕电影问世 ,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 ,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 ,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了拍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电影工作者选择了一块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开阔地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在工兵营的协助下 ,在场地上布置了 6千个炸点 ,安排了 5百辆汽车 ,30多门火炮 ,2 0多辆坦克 ,10 0多匹战马 ,还有汽油桶、骡马车等等。为了表现分割包围廖耀湘兵团的宏大场面 ,他们动用了 1万 6千多人扮演敌我双方的军队 ,动用了 5台摄影机 ,从而一气呵成 ,重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辽沈战役》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从技术手段的还原性和视知觉满足的角度来看 ,影视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尔说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样 ,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感。”又说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于恢复物质实现的原貌的手段。”<2 >电视也与电影一样 ,用镜头真实地纪录生活。电视连续剧《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观众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 ,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 ,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一 )银屏意识电影、电视与戏剧三类艺术样式 ,它们都要给人以视觉形象。但由于展现形象的方法与场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戏剧演出 ,观众与舞台保持一定距离和不变的艺术视角。而影视艺术则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来展现镜头 ;又可用前后、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形象。时间上也可相对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视艺术之本的影视文学 ,要具有自己的时空观和银屏意识 ,为银屏提供鲜明的可视形象 ,适合影视镜头再现。银屏意识 ,是影视剧本的重要内容。劳逊说过 :“电影剧本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文学活动过程。购买下来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剧本或一个短篇小说 ,也可能是一个大纲式的原始电影故事。这种原始材料 ,为了便于电影化 ,通常是先改写成一个‘分场便概’或‘分场大纲’ ,这仍是叙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两千字 ,也可能长到五万字 ,目的是发掘把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可能性 ,并作为将来写电影剧本时的基础。”<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剧本或小说的文学特性 ,还不适应影视剧本的特殊要求 ,因为它还没有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特点 ,所以 ,必须将文学性和银屏意识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优秀的影视剧本。

(二 )鲜明的动作性戏剧要求矛盾冲突。影视作品除需要矛盾冲突外 ,还需要活动的画卷。这两种艺术都需要动作性。但是戏剧由于舞台的局限 ,为了清楚地表达 ,有时在动作之外还需加些台词。如演员已作擦泪动作 ,但旁边的角色还补上一句 :“怎么 ,你哭了 ?”影视可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反映对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话剧更能发挥行动的美感作用。有时无声无息 ,反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 ,影视艺术的时空大为拓展 ,给人物提供了广阔的动作天地。因此它的动作比戏剧要更为丰富多彩。戏曲里的动作 ,如果写进影视剧本中 ,必然要显得夸张而缺乏真实性。比如在电影中 ,描写祥林嫂寻死觅活不肯嫁贺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贺老六的诚朴所感动而心回意转时 ,只用了一个祥林嫂慢慢接过贺老六倒给她的一碗水的动作 ,就完成了。如果将此动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将大大缩减 ,因为没有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与贺老六之间感情的交流 ,作为台下的观众 ,是很难看到的 ,自然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视剧本必须有动作转化提示 ,方能搬上银屏。

(三 )独有的结构方法影视艺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表现 ,所以在结构上可以用较多的倒叙、插叙、想象、幻想、梦境手法 ,使内容更为拓展 ,情节更跌宕起伏 ,而结构更为紧凑、严密。和戏剧、小说相比较 ,影视文学更近于小说 ,但又与小说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是根据小说改编出的影视剧本 ,在结构上 ,它

本文来自: 搜奇娱乐社区() 详细出处参考:/thread-160844-1-1.html

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

你为什么不到网上搜索?

听说有个叫百度的网站,还有一个叫谷歌的

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从影视诞生至今,可以说一直都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与困扰。(除实验片与纪录片外)并且就近一两年来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原著的发行量大增,获得更多的读者。小说《菊豆》、《妻妾成群》、《万家诉讼》,改编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原小说作家刘恒、苏童、陈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出版界同样尝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带给他们的甜头,总是精心策划,选择某一部可能引起轰动的电影或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同步发行文学作品,效果颇佳。像电视剧《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文学本也在各大城市书店、书摊显著位置销售;电影《天下无贼》放映的同时,影院里就在售卖同名小说。即使一些小说作品在拍成影视剧之前,发行业绩也不错,像《雍正王朝》、《抉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产生巨大轰动后,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

具体来说,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编剧可选择的题材越来越少,这与政策和编剧可发挥想象余地有关系。政策对影视作品的束缚,阻碍了文学对影视的促进作用。但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给许多文学作品带来了机会,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学作品得改编可能要比编剧绞尽脑汁声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创要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当然这要刨除拍摄水平)

二、市场越来越挑剔。

具体地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影视制作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实归根结底的因素是市场越来越好了。提高制作水平就意味着制作公司要花大的经历投入到剧本上,并且就近两年来说,许多公司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关注上,就我所知众多公司都购买了部分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这主要的因素在于网络关注的目光多,网络点击率高,改编费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结缘等。

就我看来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也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以上两点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一下,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影视的长久发展,能不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目前来说我的看法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后呢……唉……以后再说吧!

这是什么时后写的,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可见时间过得多快啊……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在文艺大家族中 ,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 ,诞生之后 ,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尽管有不同之处 ,但相同之点更多 ,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探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特征。一、影视艺术的特征前苏联著名导演吉甘认为“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蒙太奇”、“综合性”是电影的基本特征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镜子式的反映自然”。还有人认为 ,“音响性”、“大众性”、“造型表现力”也是电影特征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问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戏剧借用手法 ,于是有人把电视剧与舞台剧等同起来 ,认为电视剧是话剧艺术的发展。当电视艺术走出演播室之后 ,开始向电影靠拢。于是 ,有人又把电视与电影等同起来 ,称其为“小电影”。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 ,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一 )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 客观现实就存在于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的统一之中 ,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 ,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 ,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但是 ,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的特点和在胶片上成像的特点 ,要在银幕上表现出运动来 ,必须用一连串闪现的静止画面。也可以说 ,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它物质化了 ,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观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 ,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 ,时间感就短 ,信息量少 ,时间感就长 ;节奏变化强烈 ,时间感就短 ,节奏变化缓慢 ,时间感就长。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二 )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 ,用画面来塑造形象 ,但没有声音 ;音乐 ,则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但缺少画面。古代人们便幻想能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 ,创造出声画相融的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 ,使人们将幻想变成现实。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 ,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 ,要考虑画面的安排 ,关注画面美 ,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美。中国电影《沙鸥》在“圆明园废墟”一场戏后 ,排球运动员沙鸥在枫树林走着 ,却响起了球场上的呐喊声和击球声 ,反映出沙鸥渴望重返球场的急切心情。声画结合 ,使形象更为真实 ,更为丰满 ,更具立体感。影视的声画相融 ,贵在有虚有实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间接形象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影视的声画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林则徐》在展现林则徐与邓廷桢江头送别那场戏 ,虽然是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中脱胎而来 ,但是 ,电影艺术家通过展示邓船渐驶渐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 ,以及画外传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 ,构成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现综合性其他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从某一个方面加以表现 ,而影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则是“综合式的” ,从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电视艺术的进程中 ,影视在创作手段、造型手段、声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营养 ,从而使影视成为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复杂的统一体。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艺术 ,汲取了声学、光学、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 (包括雕塑 )的艺术造型特征 ,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 ,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 ,均给影视艺术的画面创造以丰富的艺术养料。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音乐那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 ,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文学之溶入影视 ,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 ,细节的描写等方面 ,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影视从表演方面从戏剧那里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后来 ,又吸取了布莱希特的“表现派”的表演理论。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 ,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也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影视与戏剧相比较 ,其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戏剧的综合是一种间接的综合 ,而影视综合是一种直接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片面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外在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内在的综合 ,是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了融汇化合之后形成了新质的综合。影视是综合的艺术 ,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 ,综合性并不是大杂烩 ,而具有***性 ,影视早已是成熟的艺术。(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 ,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实录 ,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时间的完整统一 ,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 ,到了 5 0年代 ,宽银幕电影问世 ,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 ,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 ,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了拍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电影工作者选择了一块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开阔地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在工兵营的协助下 ,在场地上布置了 6千个炸点 ,安排了 5百辆汽车 ,30多门火炮 ,2 0多辆坦克 ,10 0多匹战马 ,还有汽油桶、骡马车等等。为了表现分割包围廖耀湘兵团的宏大场面 ,他们动用了 1万 6千多人扮演敌我双方的军队 ,动用了 5台摄影机 ,从而一气呵成 ,重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辽沈战役》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从技术手段的还原性和视知觉满足的角度来看 ,影视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尔说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样 ,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感。”又说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于恢复物质实现的原貌的手段。”<2 >电视也与电影一样 ,用镜头真实地纪录生活。电视连续剧《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观众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 ,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 ,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一 )银屏意识电影、电视与戏剧三类艺术样式 ,它们都要给人以视觉形象。但由于展现形象的方法与场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戏剧演出 ,观众与舞台保持一定距离和不变的艺术视角。而影视艺术则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来展现镜头 ;又可用前后、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形象。时间上也可相对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视艺术之本的影视文学 ,要具有自己的时空观和银屏意识 ,为银屏提供鲜明的可视形象 ,适合影视镜头再现。银屏意识 ,是影视剧本的重要内容。劳逊说过 :“电影剧本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文学活动过程。购买下来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剧本或一个短篇小说 ,也可能是一个大纲式的原始电影故事。这种原始材料 ,为了便于电影化 ,通常是先改写成一个‘分场便概’或‘分场大纲’ ,这仍是叙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两千字 ,也可能长到五万字 ,目的是发掘把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可能性 ,并作为将来写电影剧本时的基础。”<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剧本或小说的文学特性 ,还不适应影视剧本的特殊要求 ,因为它还没有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特点 ,所以 ,必须将文学性和银屏意识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优秀的影视剧本。

(二 )鲜明的动作性戏剧要求矛盾冲突。影视作品除需要矛盾冲突外 ,还需要活动的画卷。这两种艺术都需要动作性。但是戏剧由于舞台的局限 ,为了清楚地表达 ,有时在动作之外还需加些台词。如演员已作擦泪动作 ,但旁边的角色还补上一句 :“怎么 ,你哭了 ?”影视可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反映对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话剧更能发挥行动的美感作用。有时无声无息 ,反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 ,影视艺术的时空大为拓展 ,给人物提供了广阔的动作天地。因此它的动作比戏剧要更为丰富多彩。戏曲里的动作 ,如果写进影视剧本中 ,必然要显得夸张而缺乏真实性。比如在电影中 ,描写祥林嫂寻死觅活不肯嫁贺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贺老六的诚朴所感动而心回意转时 ,只用了一个祥林嫂慢慢接过贺老六倒给她的一碗水的动作 ,就完成了。如果将此动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将大大缩减 ,因为没有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与贺老六之间感情的交流 ,作为台下的观众 ,是很难看到的 ,自然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视剧本必须有动作转化提示 ,方能搬上银屏。

(三 )独有的结构方法影视艺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表现 ,所以在结构上可以用较多的倒叙、插叙、想象、幻想、梦境手法 ,使内容更为拓展 ,情节更跌宕起伏 ,而结构更为紧凑、严密。和戏剧、小说相比较 ,影视文学更近于小说 ,但又与小说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是根据小说改编出的影视剧本 ,在结构上 ,它

本文来自: 搜奇娱乐社区() 详细出处参考:/thread-160844-1-1.html

最近更新

案例排行榜精选